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结: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魂

期次:第63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 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 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 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 内涵丰厚、 思想深邃、 意义深远,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观。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坚守伦理规范与道德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习总书记更是强调“四个自信”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 总书记站在历史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 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一,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习近平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智慧借鉴, 更是一种民族力量的精神追求。 只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审视当下的中国发展,坚定中国特色和发展道路, 并坚持对中国发展的历史延续, 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根基,忘记历史和传统文化, 就是忘记根本, 民族复兴也就失去了历史动力和文化滋养。基于这种自信才能在独特的文化传统、 历史命运、 基本国情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养成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和的理论自信。 有了这种自信, 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就更加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文化自信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因素对内对外展示出来的凝聚力、 吸引力、向心力、 影响力, 是一种隐性的价值伸张, 渗透到经济、 政治、 教育、 科技等各领域, 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我国优良的道德准则、 思想价值、 思维模式等文化内容, 是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融入国际格局的重要参考准则。 作为社会成员需要真正做到从知、 情、意、 行的认识过程, 遵守共同倡导的集情感、 规范和目标为一体的价值体系, 通过接受、 认同和内化, 实现个体意识与群体要求在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过程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建立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文明发展提供不不竭精神动力。

第三,塑造民族精神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统历来重视对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的推崇, 在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才具有社会引领作用, 也更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出席国际会议时, 曾高度强调文化繁荣和富强对文明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性影响, 习近平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必须建立在优秀丰厚的文化软基础上,只有拥有民族文化自信, 才会有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民族力量。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立足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血亲人伦、修身存养、 道德理性, 其中心思想是恕、 忠、 孝、 悌、 勇、 仁、义、 礼、 智、 信, 许多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性, 并形成世代相传的价值体系, 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也为今天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之国家治理与社会教化相结合,赋予了中国悠久而独特的精神价值。增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从五千多年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汲取营养,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后勤管理处 林志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