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苔”之精神筑青年大学生思想之“魂”

期次:第62期   

曾几何时,一首孤独了300年的清代诗人袁枚的《苔》 悄然走红于网络, 火遍了大江南北。 无它, 唯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意志令人为之动容。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亦学牡丹开” 。 即使春风阳光不到的地方, 青春照样萌动。 苔花虽然卑微, 却毫不自惭形愧, 依旧盛开, 充满自信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瞬间。可见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你我, 无论有多么平凡和普通,都可以拥有对伟大的渴望, 并为之孜孜不倦的努力。

青年大学生正值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 容易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蒙蔽自己的眼睛, 进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谁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 故而各个国家都将其视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予以坚守。如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发挥“正心” 功用, 那末乱象丛生的社会思潮辄会趁虚而入。 毋须讳言,纷纭激荡的社会思潮已然在蚕食着青年大学生,少数学生认识模糊、 方向迷茫乃至是非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 女研究生 “洁洁良” 在网络上发表辱华言论引发轩然大波, 其频频使用 “支那” “低智” 等侮辱性词语更是招致众怒, 凸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尴尬境地。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 当扬苔花之精神, 戮力筑造青年大学生思想之魂, 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而略尽绵薄之力。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夯实青年学子信念之基。 中共中央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 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社会主义大学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要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坚定信念的人。列夫 ·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古往今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 理想信念匮乏者, 容易折戟沉沙于人生的征途之中。 更有甚者会浑浑噩噩, 碌碌无为地过一生。 但就像周星驰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那样, 人活着没有理想, 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常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个能否” 标准衡量自身的理想信念,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青年学子信仰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普遍性的正确信仰, 更是个体生命发展及人格养成的精神核心。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 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面擢升自身的质素, 助力 “中国梦” 从理想转化为现实。回望历史, 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得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昂的革命热情, 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 试想一下, 如若不是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年仅28岁的夏明翰如何能够面对敌人的屠刀坦然赴死, 并留下流传至今的 《就义诗》 。 青年大学生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 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同时, 还应当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 积极通过实践来体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丰富内涵, 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青年大学生当学习苔花那源自内心的充盈和坚定, 无视周遭恶劣环境, 横眉冷对他人评说,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始终坚守本心,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踏出坚实的脚步。 唯有这样, 青年大学生才能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绽放美丽的青春之花!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