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 美丽的小岛

期次:第61期   

自幼便常听家中老人谈起金门岛上的风光,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 我同家人搭乘 “小三通” 金厦航线来到金门岛。这个相距中国大陆最近(仅2310米)的、 形似 “蝴蝶” 的小岛屹立于台湾海峡南部, 静静地倚卧在厦门的身边。

船一着陆,先前预约好的民宿老板便发来微信说他已经在码头等我们,在从码头去往民宿的路上, 老板非常热情地为我们沿途介绍景点,甚至在得知我们是厦门人后, 便开始用闽南话交流。 熟悉的乡音, 热情的态度, 让我看到金门人的热情好客,我更看到了海峡两岸人民身上共有的真诚与礼貌。 老板将我们送到了民宿附近的一条老街, 他说那里有最地道的金门小吃, 一下车, 便感受到了截然不同。 惊讶于这样一条街, 竖挂的广告牌, 停靠两旁的电动车, 没有旗鼓宣天的广告促销, 更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更像是一条在港剧中常见的老街老巷, 而我恰恰喜欢这份安静, 让人有一种沉寂感。

金门岛不大, 常住人口也不多, 平常的出行基本上用电动车便可以解决,从民宿老板那里租了电动车,便可以游遍整个金门岛。下午稍作休息后,我们便骑着电动车,慢慢悠悠地往山后民俗文化村走,嗅着略带咸腥的海风,偶尔见到一些与大陆不尽相同的景象便停下拍照。一路上走走停停,不用担心堵车, 不用担心车来车往的危险,好不惬意。

山后民俗文化村是华侨王氏父子归国后兴建的富人族村, 是金门保存最完整, 房舍最整齐的聚落。 一到山后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篆刻着 “金门民俗文化村” 的石牌坊, 旁边刻着 “忠孝” 、“仁爱” 四字祖训, 进入大院的第一所大屋, 门楣上的匾额为 “太原衍派” 。 在闽南的土地上, 无论在宁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还是绮丽堂皇的民居楼房亦或庄严肃穆的家族祠堂, 在门楣的匾额上, 随处可见镶刻着这些醒目的大字, 这是中原文化传统在闽南的延伸, 亦是闽南人对自己祖脉源流的探索和追寻。 而在海峡的另一边, 他们也和闽南地区的人们一样,将自己姓氏的源流深深地篆刻在匾额上,这是他们对宗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更是不断追求归属感和延续血脉的标志。

这个由十八间闽南古厝组成的聚落, 采用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 依山面海, 且所有屋顶都齐一色用的富贵官家才可建的燕尾顶, 木石雕饰, 花鸟彩绘, 整体上看起来宽阔宏伟, 却又不失家的温暖。 这里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人住了, 可是房屋、 小巷依旧整洁, 我们走到古厝的最后几间, 其中一户门口有几张古朴的木桌, 上面摆着一桶石花冰, 一桶蜜水, 一位与我奶奶年纪相仿的老奶奶在一旁摇着小竹扇,看起来惬意极了。 看到我们走过去, 她非常和蔼地问我们, 热不热, 要不要坐下来休息休息。 我们和老奶奶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起来,她告诉我们,她的孩子都在台湾工作, 想要接她过去住, 但是她想要继续待在这个王家大宅,因为这里是永远的家, 她也希望她的孩子能够经常回来小住, 永远不要忘记他们的祖训, 永远记得自己的源头。

次日早上一起床, 就看到餐桌上摆着冒着热气海蛎面线和切成小块的油条,民宿老板告诉我们,这是金门人最家常的早餐, 他们吃的是和大陆同一片海域的海蛎。我似乎从来没有站在这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切切实实是吃着同一方水土长大的同胞。 吃完美味的早餐, 我们来到了金门最具盛名的景点———莒光楼, 这是一古城堡式建筑, 楼高三层, 我们登上顶楼, 近可一览后埔全景, 浯江海湖,远可眺望建功屿, 还可以透过两台望远镜看到对面的厦门。 之后, 我们一路向南, 来到了水头聚落, 第一眼看到的是高耸而精美的得月楼, 整个聚落里西式洋楼和闽南古厝完美结合。

初访金门, 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惊喜于这座小城悠闲自得的独特气质, 惊喜于共同的宗族信仰和传承精神。 我想相信下一次再访金门一定会遇见更多惊喜, 因为我们本就是一脉同枝!

(16级审计学2班 郭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