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飞

——记设计与创意学院曾晓渊副教授

期次:第53期   

  有这样一堂选修课,每节课都会留出适当时间供学生自由提问;有这样一种肯定,每次下课时必会给老师掌声以示感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堂选修课,就是公选课 《新闻采访与写作》;这位老师就是曾晓渊老师,他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给课堂插上了翅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阅世的快乐】
  曾老师大学毕业后从事了两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对中学英语的“ABCD选项”式教学不感冒,就毅然转投自己最喜欢的中文系读研。研究生毕业后,他从事了新闻记者工作9年。多年的从业经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曾老师告诉我们,记者的工作都是原创性工作,因而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而最重要的品质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虽然是写字的人,写出来的字在纸面上普普通通,好像没什么价值,但新闻报道事关社会舆论,报道出来则字字千金,一字不当,有时会置人于绝境,甚至让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崩溃,优秀的新闻记者应当做到公平、公正,弘扬社会正气。
  曾老师阅历丰富,他说:“新闻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记者每天接触到的范围非常广,我们常说人就活一辈子,但记者一天就可以活好几辈子。上午在省政府开会亲历高屋建瓴的顶层谋划,下午就进入小区了解物业管理、煤气罐泄漏的一地鸡毛。记者的经历让我很自然地联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助于将社会现实与书本理论知识互动起来,更能体验到知行合一的快乐。”精彩的记者生涯,丰富的从业经历,使曾老师更有自信执教新闻教学,回归最初的梦想。他的课堂不停留于纸面知识,而是尽可能的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层面的知识经验,从而融会贯通。
  【教书的快乐】
  在曾老师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堂上,他传授的知识,不是条条框框的PPT内容,也不是繁复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引领学生回到知识现场,亲临其境,体验一个概念萌芽、生发的过程,这样就不会“刻舟求剑”也不会“盲人摸象”。他以“相”字为例,他说“相”字就是一个盲人拿着木棍的象形,意含“帮助”,所以才有“相互帮助”的词语,才有“丞相”成为最大帮助者的官衔,说明概念学习无需死记硬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些老师往往认为传授知识便是传道,而曾老师认为传道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更多的应该传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他鼓励学生们把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惑提出来,然后他耐心答疑解惑,示范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法。当问及曾老师为什么每堂课都留出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时,他说:“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上课,不能只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塞给学生知识,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知道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疑惑的是什么,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也能让学生更快地感悟到。感悟比被动接受重要,因为体验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这就是所谓的育人。”抱着这种信念,曾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很精彩。学生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管是就业上、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疑惑,曾老师总能为学生详加分析,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让学生豁然开朗。
  【读书的快乐】
  怎样提高读书的质量与效率?曾老师常跟学生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所以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的必要。有的人读书贪多,其实读很多本书不如反复读一本书,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精读经典,不断感悟其中的道理,道理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流于心。经典要常读,每一遍阅读,都能让你感悟到更深刻的道理。”
  面对当前眼花缭乱的阅读资源,学生往往很难取舍,往往泛泛而读。在这个问题上,曾老师的建议是:“作为大学生,应该精选经过时光验证的书,精读自己感兴趣的经典,然后多读几遍,读懂,读通,才能建立自己思想的立足点。当你有一个自己思想上的革命根据地,有精神的桥头堡之后,看别的书才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而当你身处这样一个精神高地时,面对那些生命力短的书,便可以遍览,扩大眼界。看很多东西都能关联起来,看得清、理得顺。”
  一位上过他公选课的学长说:“这门选修课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课,没有之一”。曾老师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并没有把他变成暮气沉沉的人,他总是带着他最初的梦想,快乐地飞翔于他的课堂,激励着他的学生们快乐学习!
  (本报记者 郭小妍 罗晓倩 黄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