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斯, 受益于斯

期次:第50期   

  记得新生报到时,偶然看到了校报上的文章,就不自觉的被吸引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义无反顾地填写了校报记者团的报名表,经过层层选拔,幸运地成为了编辑部的一员,开始了我奇妙的校报旅程。在记者团,我有了诸多的第一次:在记者团发报纸的第一栋楼是7号楼,在记者团校对的第一期报纸是28期,在记者团写的第一篇学生稿是 《他们最幸福》 的读后感……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组成了我难忘的记者团生活。
  校报记者团是学生记者成长的大舞台。记得第一次写采访稿时,我们组的带队学姐是王晗学姐,她把自己对写稿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合作写文章要懂得互相配合,文风要尽量保持上下一致,巧用小标题也是整理文章框架的好方法。稿子不能靠冠冕堂皇的话撑起来,不是靠呼吁性、口号性的话去煽动气氛,要靠朴实的语言去修饰,才会让文章看起来有内容,更真实。”简短的话语却是对写稿技巧精炼的概括,这让我受益匪浅。编辑部的工作是繁琐又枯燥乏味的,每个月固定的学生稿和校稿,是“标配”。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出了多少个任务,也记不清开过多少会。不论是大一时,陈定国学长和黄莺玲学姐带领我们校稿,还是现在我作为部长带领小干事校稿,“细心,耐心,再细心,再耐心”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准则。要知道,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整篇稿子的质量。所以每次校稿,我们都打起着十二分精神,仔细检查,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
  大一时撰写的各种稿件,参加的各种活动都成为了我珍贵的财富与回忆,那些通过听老师讲座而学习来的宝贵的写稿、采访技巧,都被我牢牢记在心中。在接过记者站钥匙的同时,我意识到自己接过的是责任和担当。我深深的认识到,把简单的事千万次做好的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千万次的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作为编辑部部长,希望能用我的经验引导干事们迅速成长起来,在各项活动中让大家得到最大的锻炼,熟悉部门的工作,同时培养待人处事的自信与经验。在我心中,编辑部一直是一个温暖的,放松却又积极向上的大家庭,“完美搭档”的桂芬、“连体宝宝”馨婷和林沁、“乖乖”小妍、爱笑的晓倩、美美的艾琳、“爱英语”的春丽,性格多样,做事认真的“妹子军团”赋予了编辑部鲜活的生命力,编辑部因为有她们而更加精彩非凡,真心地感谢她们一路和我一起成长。
  我深深的爱着我们的校报———在这里,除了一位有亲切和蔼的老师,有一群耐心教导的学长学姐,还有一群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同学。很多不敢跟父母、朋友说的话都会在记者团里与大家分享,总会有人站出来帮助你,安慰你。虽然我们散落在各个二级学院,但我们的心都凝聚在九号楼下那个小小的记者站里。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和我们的学长学姐一样微笑着离开。可是,校报永远会是我大学生活中最温暖的地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记者站里的绿植、手印墙、明信片墙、大书柜还有那个值班手册……它会永远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本报记者 梁燕菁)